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欧洲抗风湿病联盟(EULAR)在2008年推出系统性红斑狼疮(SLE)管理指南,从此成为狼疮领域的权威指南之一。指南根据疾病领域新需求、新数据、新药物的不断出现而更新,对临床诊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。今年5月底6月初举行的EULAR年会上,EULAR官方杂志《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》(《风湿病年鉴》)副主编分享了最新版SLE管理建议,并预告《2023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系统性红斑狼疮管理指南》将在1个月内更新发布。
近年来,我国红斑狼疮总体疾病控制情况有明显进步,主要体现在医患双方对疾病的正确认识上,更多红斑狼疮患者实现了疾病的早期诊断。尽管这几年治疗狼疮还是有很多挑战,但是患者生存率从上世纪50年代5年生存率只有50%、60%左右,现在已经能够提升到5年生存率在90%以上。系统性红斑狼疮已由既往的急性、高致死性疾病逐渐向慢性、可控性疾病转变。
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张卓莉教授介绍,此番更新的指南提及,早期诊断(包括血清学评估)并及时开始治疗对于实现疾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状态,预防复发和器官损伤,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。同时在治疗方案选择上,需考量器官累及的类型和严重程度,进展至器官损伤的风险以及治疗带来的损害。激素等传统治疗药物是“双刃剑”,在控制病情的同时,也会带来器官损伤等副作用。对羟氯喹(伴或不伴激素)应答不佳的患者,或不能将激素减至长期使用的合适剂量的患者,无需先使用免疫抑制剂,可同步考虑联合生物制剂或免疫抑制剂来进行治疗方案调整。生物制剂可助力患者实现达标(缓解或狼疮低疾病活动度(LLDAS))的同时,降低糖皮质激素用量。
提高医患双方对器官保护的重要性认知,并进行更积极、更前瞻的狼疮管理刻不容缓。中国医师协会四川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分会会长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谢其冰教授指出,肾脏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最常累及的器官,狼疮肾炎是由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的最常见的严重的肾脏炎症,可导致终末期肾病,需要肾透析或肾移植。约40%~60%的患者起病初即有狼疮肾炎,10%~20%狼疮肾炎患者在诊断5年之内可进展为终末期肾病。最新版SLE管理指南强调重视延缓器官损伤理念,转向更积极、更前瞻的狼疮管理。一方面重视定期评估疾病活动(每次随访时)和器官损害(每年一次);另一方面选择治疗方案时,更加重视患者器官受累和器官损害进展的风险。
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常务委员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科主任武丽君教授表示,随着免疫抑制剂、生物制剂的上市,联合治疗后,激素的应用就越来越小,并且现在贝利尤单抗等生物制剂上市,在过去的基础上激素减量会更快,保证了病情的稳定,又保证了激素的减量。狼疮肾炎的治疗需要从诱导到维持连续的长期治疗。更新的指南也提及,获得肾脏应答后,包括生物制剂在内的狼疮肾炎治疗应至少持续3年。生物制剂的应用开启了狼疮治疗的新时代。
(潘嘉毅)
关键词: